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时间:2024-07-16 10:53:38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道德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后感1

其实一直不知道到底要读什么书,还是回姥姥家看到小妹读《道德经》就捧起它看了一下,也就是这样我开始读起了《道德经》。

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哲学的主根。短短的文字,却如同迷宫一样,玄达数千年,被世人视为稀世珍宝。老子仅凭一双犀利的眼睛就看穿了人间的种种是非,他向往的是安宁恬适的生活方式,他想避开现实中的种种烦恼和忧愁,去追寻自己心灵之中的自由。而这种超脱的生活方式,给世人以启迪,令人心驰神往。这是老子的智慧所在也是他做人的一种选择。

老子做人的态度,总是与一个字相关,这就是“道”!“道”是什么?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意思是,到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但是“道”又是不可见的,他依照自己的方式而存在着。由此引申而来做人之道也是不可见的,但却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品格,决定一个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因为无论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地想一想老子所说的“道”,认真地思一下这之中的道理,并且将这与自己的人生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是纠结于世间的是非,还是寻找一种可以使自己身心放松方式过属于自己的生活,那种生活是你自己想要的,是可以使你全身心投入的。

那句“好武力者,志不可得”让人看起来就觉得很赞同。在老子看来兵器是战争的祸端,不管是正义之战还是非正义之战,结果都是会有人员伤亡,而这些都是凶事,都会有人员伤亡。正是因为这一点老子有兵器是不祥之物的言论。老子不赞成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只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国与国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死人无数,血流成河;个人与个人之间动用武力,就会激化矛盾,损伤性命。由此可见,我们与人相处,应尽量避免与人动用武力,因为一旦动用了武力总会有一方受伤,而另一方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所以做人做事能不用武力解决就不要用武力解决,否则害人害己。

“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圣人明白自然之道满招损而谦受益,所以绝不自满自骄而是自谦益人。他们不会为自己而积蓄,所有的积蓄都会尽量帮助别人,正是由于他们自谦益人所以他们就会受益,反而会得到更多。其实“以人为先,以己为后”对于我们来说并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损失,我们帮助了别人,收获了以人为先的快乐,与此同时我们自身也没有太大的损失,这样算来我们还收获了两份快乐,但没有损失什么,还多得到了一处益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士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最朴素的责任感,人如果没有了责任感对任何事情都不是特别上心,那这个人便失掉了人性和良心。

这本书读了一点还没有全读完,选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挑着看的,写了一些东西,有的是书中的内容,加上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就这样写完了。

《道德经》读后感2

―――治国与治人老子的《道德经》,以辨证的哲学方式提出了他对于治国与治人方面的主张。《道德经》的前半部主要论述了治国的方略,后半部主要论述了如何治人。开篇,老子以具体而又抽象的“道”引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而观其徼”,即写出了要认识玄妙的玄,最好便是做到“无欲”。这与他所主张的治国思想“清净无为”异曲同工。“无欲”也就是《道德经》主要的治国思想。然而,要做到“清净无为”并非易事。于是其下又有阐述。在老子心目中,做到“清净无为”的基本方法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没错,若不崇尚贤能,就不会有人想去争“贤”这个名号;若不使难得之物变得昂贵,寻常家庭也可以拥有,就不会发生偷盗之事了;若百姓见了珍宝而没有占为己有的欲望,社会就能安定。这些在现在看来,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商品价格过高,人民生活就会的不到保障,社会安定也就没有保障。不过现今社会,尚贤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无贤无德的人迟早会被社会浪潮无情淘汰。不过,这些只是百姓所需要的。要想社会能真正的长治久安,君主,或者说是统治阶级,更需要做到“清净无为”。众所周知,春秋战国是战火纷飞,战乱不断的时代。对统治阶级而言,实践“清净无为”最基本的就是不轻易挑起战争。战争的可恶与可怖是谁都知道的。战火一起,百姓垦种的机会就会被剥夺,荆棘便会丛生于野,房子也会毁于战火……最后无论谁胜谁负,流离失所、受灾受害的,到底还是那些在底层的百姓而已,统治阶级仍旧可以继续他们奢靡的生活。由此可见,兵者,乃不祥之器,除非真的是万不得已,千万别用,而应该舍弃之,代以农耕之具。这样,社会才会安定。

治国如此,那么治人又该如何呢?要以善,以柔,以刚。所谓“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也至刚。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柔,能变化于无穷,并包容一切;水刚,故可滴水而致石穿。水集“善、柔、刚”于一身,治人也是如此,要善、柔、刚三者并重。善,并不仅仅只是善良之意,还要与人为善。如果人人都信善,整个社会就将会呈现出一派祥和之气。人人不生恶念,太平盛世将唾手可得。柔,然而不弱,能使心平气和,与“善”所产生的效果不相伯仲。而刚,则是要坚强,持之以恒。只要有恒心与坚强的意志,铁杵难道不能磨成针么!只要能做到“善、柔、刚”,就可以变得信、美、辩、智、博。虽不能成为圣人,也将不远矣。

老子《道德经》中所陈的治国与治人思想,其意义之深远,至今仍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今社会,生活、工作的脚步很快,压力又大,人们的脾气也随着变得焦躁与不安。如果能做到善、柔,必定可以平心静气。心静自然凉,生活、工作的情绪就会舒畅起来,效率也会大大提高。不仅如此,善与柔还可以帮助处理好朋友和同事之间的关系,使变得融洽,心情也会阳光不少。而在治国方面,要用“正、德”。这样,国家平安无事,个个以德服人,要想安定就很是轻而易举了。

当然,正如老子所说,事物总存在两方面。我们也要辨证地看待《道德经》,毕竟它是千百年前的著作,其中有些陈述难免会与现代社会相悖。不过,《道德经》无论是在治国还是治人方面,都不愧为我们民族的瑰宝!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从古至今,人们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了许多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德经》具有极高的可读性,十分值得学习。

《道》的部分是老子关于道的论述;《德》的部分是老子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道德经》代表了作者对人生、对自然规律以及对当时政治的态度。《老子 ……此处隐藏9173个字……心的自由。读后感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都想着满足自己的欲望,在患得患失中苦苦的挣扎,这样的日子又有何幸福可言呢?一个快乐的人一定是拥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一个做大事的人一定是有一颗天下为公的赤子之心。有些人处处彰显自己,在人前炫耀,这样的人不仅得不到别人的赞同,更难以成长、承担人生的重任。飞扬跋扈者难免惹来横祸。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老子还提出以无私成其私的思想,在人际交往中,我们都不会喜欢一个处处算计、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人。相反人们更容易喜欢一个阳光热情喜欢帮助别人的人。喜欢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地善良总是为了他人着想的人。遇到这样的人我们也想去帮助他。所谓的吃亏就是福就是这个道理。在利益面前我们退让三舍不一定就是坏事,那些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互相残害以打败对方夺取利益这是人生的成功吗?如果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智慧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才会拥有一个悠然自得超然外物无比快意的人生。

最后我想说,我们只有达到和天地万物和谐共处、互相依赖才可以更长久的生存下去。正所谓道体永恒道用无穷。

《道德经》读后感12

《道德经》其实是一个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修道、修德、做学问、做领导的方法论,是启发我们看问题的思考方式。所以,道德经不会使人变得更聪明,但可以开发你的大智慧。佛家讲“聪明于尘境发,究竟愚痴;智慧自本心生,终归正觉”

研究道德经其实并不难。只是研究《道德经》的人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的学术研究常识,那就是对研究对象的从大类到小类的定性化分解和结构研究——分类、归类。

比如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的物种,那么他们首先会根据这个物种的体貌、习性、饮食等明显的大特征将它与其它物种进行比较,从而将此物种归入某种大的类别,然后再按照某些小特征在大类别里面一层一层的归入更小的类别里面去,并最终实现对这个新物种的全面了解。

然而,《道德经》的研究者们往往习惯了儒家横向思考问题为主的简单逻辑方式,而不能按照整体逻辑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所以才导致了你前面提到的对道德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盲人摸象式的七零八散、意识形态和教条主义的文本解读。

初读道德经给我一种神秘的气氛,自古以来道德经就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圣典”对它的解读和争议也一直未停止过。曾经有人说过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然而我却认为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零一个道德经……

道可道,非常道……这是道德经最简单的一句,也是最复杂的一句。究竟什么是道,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道。有人认为道是指天道,也有人认为道是指道德,没有人能真正的说清楚,也没有谁能真正的用证据说服谁,有的只是人们自己对于道的理解罢了。

很多人都记得一句话叫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句道教绝世武功九阴真经的总纲。其实不然,这句话确实出自道家经典但却并非是九阴真经而是道德经。也是因为对这句话感兴趣所以在初读道德经的时候更是花了一番功夫去了解……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写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注释上认为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

而我在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上则有不同的看法。天,人应该是按照对比参考的,天道自然的变化是已多余的部分来补充不足的地方以示公平无私,则人之道则应该集中自己的优势长处,扬长补短,人没有天那永恒的生命来做到所有的公平,也没有那么多的精力来让自己变得完美无缺,正所谓人无完人,贪多嚼则不烂,人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取舍和扬长避短。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心中也有一个“道”;每个人心中也有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道法自然,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感到迷茫的适合,当你跟随别人的道路无路可走的时候,那么勇敢大胆地走自己的路吧,别人的人生轨道也并不一定适合你,集合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的朝着自己的道路前进也许成功并不遥远……

《道德经》读后感13

说实话,读完道德经,最深刻的情绪体验是——很有成就感!通篇文言,读下来着实不易!但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收获还是有的。

首先是对老子的思想精华。也无非四点:无为、自知、反战以及大道。

先说无为吧!有目共睹,现今社会浮华不堪,私欲膨胀,追名逐利,这就是一种“有为”。“有为”令人们疲惫不堪,令社会千疮百孔,而“无为”就指明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只是我们不必如老子说的那般被动——完全去顺应自然,而可以通过正当途径去满足我们合理的欲求。或许这样,我们的社会会更好:商人之间正当竞争,且一心为消费者着想;明星为大家树立起正确榜样,而不是一味哗众取宠;官员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为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献力;专家教授静心于学术,对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而我们自己更加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修养,而不是醉心于求田问舍。

再来说说自知。自知即自己知道自己的实力、能力,清楚的了解自己。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自知的最好诠释。不自知的品行对个人损害是十分大的,因为不自知也就是自满,而自满者根本不会有追求上进的热情,所以自满就难出成绩,难有进步,可见不自知害人不浅啊!

反战思想也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一点。老子的话语中,表面上说的是担心民生疾苦,似乎是站在人民立场上反战的,但其实不然,老子的反战思想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从他反战的目的就可以看出:他反战是怕人民在战争中受苦而起义,进而威胁到统治阶级的稳定,而不是单纯为人民着想。但不论怎样,他的反战思想在当时还是很有进步意义的。在现代国际社会中,究其导向还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的。

最后要说的是大道,但不是要讲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而是“大道废,有仁义”中的大道。他看到社会上宣扬仁义,不觉欣慰,反而担心,何者?因为他知道社会宣扬什么正是因为缺失什么这个本质。老子能看到这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实在不得不佩服他极强的洞察力。他确实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事实上,这种辩证看问题的方式正是我们应该借鉴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社会不断宣传仁义道德,诚实守信,这也说明我们的社会缺失了这些高尚的道德品质,是时候去找回这些品质了。

除了对老子思想的了解之外,我也认识到由于时代背景,人的思想确实是存在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十七章。四十七章中,老子认为,人可以在家中空谈论道便可知天下百端,实在是一种单纯而美好的设想。这种唯心论,也实在怪不得老子,而是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做出的谬论。从此我知道,时代是在不断进步的,人类的认知是在不断加深的,我们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而且我们在接受新事物时,不能一味接受,要选择性继承,就比如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吸取进步的、正面的文化精神品质接受,而某些落后的弊习是应该果断摒弃的。

读书总是有好处的,粗略的一读道德经便有如此多的收获,以后一定多读书才是啊!

《《道德经》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